电子档案

访谈

第 13 卷 - 2025 年 9 月刊
MFN INTERNATIONAL 25周年纪念
Stefan Baiker,MFN出版人兼联合创始人

Stefan Baiker,MFN出版人兼联合创始人

Peter Beckmerhagen,MFN联合创始人

Peter Beckmerhagen,MFN联合创始人

MFN创刊号,2000年,12页黑白版

MFN创刊号,2000年,12页黑白版

为了庆祝MFN INTERNATIONAL成功运营四分之一世纪,主编Andrzej Wojtas(A.W.)专访了两位创始人Stefan Baiker(S.B.)与Peter Beckmerhagen(P.B.)。他们从零开始,将这本刊物打造成全球抛喷丸、喷砂和振动研磨表面处理领域中领先的国际信息平台之一。

(?)A.W.:Stefan,我们先从您开始吧。虽然我加入团队已经将近二十年,对背景故事很清楚,但为了读者,能否说说当初点燃一切的那个“火花”是什么?

(!)S.B.:生活中很多时候,灵感都是因为必须解决问题才诞生的。当时我负责一家从事喷丸和喷砂的公司国际市场推广,但行销资金非常有限。思考解决方案时,我注意到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有一本针对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的国内印刷杂志,但国际上却没有类似的刊物,几乎没有杂志能做到全球发行。我认为,有些金属表面处理的话题在全球范围都同样有吸引力,无论是在南北美洲、亚洲、欧洲或其他地方。
要知道,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还在“蹒跚学步”,无法成为真正的行销工具;全球化才刚起步——中国和前苏联在经济上对世界来说几乎是一片“白地图”。所以,在当时打算出版一本全球读者阅读的杂志,是个相当大胆的想法。不过,我有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Jack Champaigne出版的《THE SHOT PEENER》。这本杂志专注于喷丸,对我有很大启发。我的目标是做一本类似的刊物,但同时涵盖喷砂和振动研磨。
在为杂志命名时,我想要一个能够涵盖金属表面预处理行业的名称。经过一番脑力激荡,最后选定Metal Finishing News(MFN)。
接着,我想到可以说服几家公司共享它们的国际联络名单,把这些人直接转为新杂志的免费订阅者。作为回报,提供名单的公司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广告。这时,我找到了我的好朋友Peter Beckmerhagen,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

(?)A.W.:那我们找来Peter谈论。我猜您当时直接拒绝了Stefan的提案吧?

(!)P.B.:当然没有。当时我担任Frohn的总经理,已经和Stefan认识好几年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却非常不错的想法。不过我有两个条件:第一,杂志必须保持中立,任何人都可以投放广告与投稿,不论是否是竞争对手。这点Stefan完全同意,他很清楚,只有保持完全中立,杂志才可能成功;如果杂志变成竞争对手的公司内部刊物,没有人会愿意投放广告或投稿。
第二个条件是成本问题——这计划在财务上可行吗?Stefan提供了印刷和国际邮寄的成本数据,对每一方而言都相当合理,不比在本地杂志每期刊登一个跨页广告更贵。考虑到它的潜力,风险其实不高,而且Stefan建议如有需要可以随时停止。于是我对他说,为什么不干脆平等合作,一起做?他同意了,我们就成了MFN的共同创办人。

(?)A.W.:Stefan,第一期杂志的情况如何?

(!)S.B.:想到这个我现在还会笑。第一期MFN INTERNATIONAL在2000年9月印刷,全黑白,用免费软件设计,只有12页。我们当时获得了约850个国际地址,只印了大约1000本。每一本杂志都是我们亲手包装、贴标签,然后装进一辆老款Nissan Micra 1.0里,厚重的纸张把后车厢压得下沉。我们从苏黎世开到德国边境的第一家邮局,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很值得,因为德国的国际邮资只有瑞士的一半…真是费了不少功夫!

(?)A.W.:Peter,您看到成品时的真实感受是?

(!)P.B.:老实说,看起来确实有点像普通高中的校刊……但这是个起点,而且奏效了。或许是因为抛喷丸、喷砂和振动研磨本来就是相对小众的领域。除了备受尊敬的《THE SHOT PEENER》外,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这无疑帮助了杂志的发展。
仅仅一年后,我们就有足够的广告商来覆盖成本!不断在全球寻找新地址,让我们达到3000名订阅者的目标。于是我们更换了版面设计,改为全彩印刷,并将出版频率从每年4期增加到6期。读者群逐年增加,如今发行量超过6000本,寄往近70个国家。维护准确的邮寄地址至今仍是我们的核心工作,一方面我们希望杂志能送到正确的地方;另一方面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寄送一本印刷杂志到正确的国际地址,即便只计算印刷与邮资,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们从来不是为了盈利,只希望能做到收支平衡。

(?)A.W.:既然印刷成本这么高,为什么还坚持印刷?很多人会说MFN上线就能省下大量成本。Stefan,您怎么看?

(!)S.B.:作为一本每两个月出版一次的“特定兴趣”杂志,我们的情况不同于每天看完就丢的报纸。我们知道,杂志往往会在办公室或工厂被保存数月,在空档时间反复翻阅,而且常在公司内部流转。印刷版的杂志关注度更高,尤其因为它是实体而不是线上内容。如今,几乎任何稍有能力的学生都能一夜之间开设一个线上杂志并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但从编辑品质一眼就能看出差异。真正能长期经营一本国际印刷杂志的非常少,而印刷本身就是品质的象征。

(?)A.W.:Peter,您同意吗?

(!)P.B.:我完全同意,至少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如此。不过,中国可能是例外。大约10年前,我们创办了MFN CHINA,一本类似MFN INTERNATIONAL但针对中国市场的杂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抛喷丸、喷砂和振动研磨市场。最初几年我们也做印刷版,但后来发现,中国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平板与电脑方面非常先进。在大城市里,现金几乎不能使用,打车、订火车票都必须用App。走进餐厅时,您常会看到一桌四个人全在看手机。
因此我们决定将MFN CHINA搬到中国最大的通讯平台WECHAT上。从那之后,我们的触及人数增加到4500多人,几乎翻了三倍。

(?)A.W.:Stefan,从一开始,MFN就专注于将行业的关键人物聚集起来,并以MFN作为交流平台,分享对喷丸、喷砂和振动光饰的共同兴趣。

(!)S.B.:没错,我们很清楚,这种交流网络对愿意参与的人都有好处。因此,我们与科研机构、大学、OEM、供应商、终端用户等建立了联系。团队很快壮大,我们拥有了不同的专栏编辑,定期撰写《Science Update》《Standards Forum》《Trainer Column》《Good Vibrations》《From the World of Blasting》等专栏。我们还邀请科学顾问和其他专家回答技术问题,或帮助寻找解决特定问题的合适公司。团队最终扩展到近60人,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公司拥有人或高管,这显示他们参与MFN是有回报的,否则不会投入额外精力。只有培训师有报酬,大部分成员没有薪资,但都以不同方式为MFN网络与出版物做出贡献。

(?)A.W.:我记得MFN创立后不久就成立了教育部门。Peter,您能说明一下吗?

(!)P.B.:当然可以。随着MFN网络的成长,我们收到了许多需要解答的技术问题。我们发现,在抛丸喷丸、喷砂和振动研磨领域,没有传统的教育途径,例如学徒制、学校或大学。唯一的例外是美国的Electronics Incorporated(EI),它在喷丸训练方面非常强大。我们试图填补这个空缺,开始举办研讨会与现场培训,主要针对抛喷丸,同时也包括喷砂和振动研磨,并在全球推行。
第一场研讨会于2001年在新加坡举行,与EI合办。我们非常感谢EI的拥有者Jack Champaigne对我们的支持。此后,MFN教育部门发展迅速,最繁忙的时期一年可培训多达900人。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许多,因为许多大公司有自己的内部训练。

(?)A.W.:Stefan,有人质疑MFN凭什么有资格提供这类教育课程吗?

(!)S.B.:一开始确实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参考案例。但由于这些工艺在全球都不在正式学徒制或大学课程中,我们可以解释成一家私营公司提供培训,当时替代选择并不多。不过我知道,我们必须与业界公认的机构合作。第一个重大成就是获得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认证,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那之后,我们每两年向FAA提交完整的课程以续批,我们的大部分培训已经连续16年获批。此外,我们还与Nadcap(全球航空业审核机构)建立了教育合作伙伴关系,MFN团队中也有Nadcap审核员。
我们的培训师来自业界,有些甚至是大学教授。他们必须严格按照MFN提供的教材授课,不能将培训变成推销活动,这一点我们非常严格。不过,培训过程中建立的人脉对他们其他业务确实有帮助,而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

(?)A.W.:Peter,MFN还有配备CNC喷丸机、Ervin测试仪、筛分机等设备的实训中心,这是怎么运作的?

(!)P.B.:在德国、荷兰和新加坡,我们每年都举办抛喷丸训练课程,让学员能直接在设备上进行实操训练。由于抛喷丸机,特别是高端机,价格非常昂贵,我们依靠长期合作伙伴提供设备支持。在德国Altena,由Frohn GmbH支持;在荷兰Tilburg,由Straaltechniek支持;在新加坡,我们使用Abrasive Engineering提供的先进电脑控制喷丸机,该设备安置在A*STAR – Advanced Remanufacturing and Technology Centre。我们很自豪,这三项合作关系都已持续十多年,有些甚至超过二十年。

(?)A.W.:最后一个问题,MFN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S.B.:过去几十年,我们已出版超过200期印刷版MFN INTERNATIONAL,以及约50期印刷或线上版MFN CHINA。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更大的规模,而是长期保持向行业提供有价值信息与教育的高品质。

(?)A.W.:Peter,您有什么补充吗?

(!)P.B.:我同意Stefan对MFN未来方向的看法。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全球读者一路以来的支持,并衷心感谢我们的忠实广告商。大部分广告商十多年来一期不落地支持我们。没有他们,MFN不可能存在。我相信,大多数广告商都明白MFN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他们的支持确保了我们能持续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A.W.:这是个很好的结尾。感谢您们的分享!祝Stefan和整个MFN团队25周年快乐!

Metal Finishing News (MFN)
Froihbergstrasse 38
8620 Wetzikon, Switzerland
电话:+41.44.8312644
邮箱:info@mfn.li
MFN国际: www.mfn.li
MFN中国: www.mfn.li/cn